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音樂社會學
SOCIOLOGY OF MUSIC 
開課學期
96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李明璁 
課號
Soc2013 
課程識別碼
305 620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101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音樂社會學(Sociology of Music)

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2008年春/夏

授課教師:李明璁(研究室:社會系館306;電話:33661231)
網路棲地:mtlee@ntu.edu.tw http://blog.roodo.com/camduck/
課程討論BBS版(PTT2):版名「Ears_Eyes」
上課時間:週一下午3:30 — 6:20
上課地點:社會系館101教室


「我們的耳朵沒有塞子,注定會一直聽著;
但這並不表示,我們有雙開放的耳朵。」-- Murray Schafer, 2003

「音樂不僅只是一個研究對象:它是體認世界的一條途徑、
一個理解的工具。……音樂,作為一種有組織的噪音
(organisation du bruit)…經由它我們可以聽到構成社
會的各種震動與符號的音波。」-- Jacques Attali, 1977


音樂之所以產生意義,除了來自創作者的「寫進」和奏唱者的「演出」
、以及聆聽者的「感應」與「詮釋」,還更因為,音樂的產製、流通、
消費、再現乃至認同,一切都是社會過程(social process):結構
vs.行動、情境vs.互動…。

由此,這門課既不是專業的音樂學(musicology),也不是通識的音樂
欣賞教育(musical literacy education)。而是想要探討音樂的社會
生成(the social becoming of music)、音樂與時代變遷、音樂與自
我感知、音樂與社群互動、以及音樂與文化發展,等等議題。

除了每週讀本閱讀,還有許多相關音樂需得同步聆聽(由老師於當週提
供下載試聽)。本課程沒有考試,但其實並不輕鬆(大家請加油!)。
總共有兩份課堂「小作業」,以及期末需繳交的一份個人作品和團體報
告。所有成品請於期末一併繳交,最後期限為6月23日(一)。


※作業與評分:

課堂小作業兩份(各佔學期總成績10%,共計20%)
1. 任選其中一週主題,寫一份「閱讀+聆聽」的綜合心得報告(2000字)。
2. 在3/17或5/19的影片觀賞中二選一,結合相關閱讀寫下心得報告(2000字)。

個人期末作品一份(佔學期總成績40%)
每位同學需於期末製作一張CD、MD或一捲卡式錄音帶;並附上紙本文字說明。

1. 請從以下list選取三個概念,分別為其製作「主題音樂」,並加以闡述:
異化 alienation、脫序 anomie、官僚體制 bureaucracy、
除魅 disenchantment、帝國 empire、拜物 fetishism、
漫遊者 flaneur、混種 hybridity、擬仿 mimicry、
東方主義 Orientalism、時空壓縮 time-space compression。

2. 上述「主題音樂」可擷取自現有各類型歌或曲(可整首轉錄或片段剪接)
,亦可自行創作(類型不拘);歌曲數不限,但總時間長度不得少於30分鐘。

3. 紙本文字說明,請詳列:
a. 所選取概念的基本說明(參考書目放註腳,禁止摘自Wikipedia等網路百科)。
b. 所選取轉錄(或創作)歌曲之基本介紹。
c. 該歌曲與概念的交叉詮釋(如:解釋為何這段曲或詞可以聯結至此一概念)。

團體作業(佔學期總成績40%)
每組同學需於期末製作一份民族誌(ethnography)報告。
主題為:「某個社會群體、或某個社會場域中的音樂使用」
比如說:
對計程車司機、葬儀社人員、美容院、幼稚園、大型遊樂場、
中低收入戶社區、捷運通勤族、選舉造勢晚會、Cosplayer、...等,
進行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(人數和方式可按實際需求自訂),
以瞭解其音樂使用狀態,並討論音樂對這群人或這個場域的意義。

※讀本與進度:

建議購買的書籍(需閱讀篇幅超過該書1/2,故未列入影印彙編讀本):
Elias, N.著,呂愛華譯(2005)《莫札特:探求天才的奧秘》,聯經。
Frith, S.編著,蔡佩君、張志宇譯(2005)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,商周。
Padel, R.著,何穎怡譯(2006)《搖滾神話學:性、神祇、搖滾樂》,商周。
Neate, P.著,何穎怡譯(2003)《嘻哈星球筆記》,商周。

其餘影印論文將收錄於老師所彙編的讀本。
請於開學後自行至帝宇影印店(辛亥路二段155號)購買。


W01: 02/18 課程簡介

W02: 02/25 聲與樂的社會學想像
本週將由老師講授至16:40,17:00-18:30將邀請捷克傳奇樂團
「宇宙塑膠人」親臨我們教室,與大家座談「音樂實踐與社會變革」。
Schafer, M. (2003) “Open Ears” in Bull, M. & Back, L. (eds.)
The Auditory Culture Reader. Berg. Pp. 25-39
Schmidt, L.E. (2003) “Hearing Loss” in
The Auditory Culture Reader. Pp. 41-59
Ihde, D. (2003) “Auditory Imagination” in
The Auditory Culture Reader. Pp. 61-66

W03: 03/03 音樂的理性化:從巴哈的十二平均律到韋伯的社會學
Blaukopf, K. (1982/1992) Musical Life in a Changing Society.
Amadeus. Pp. 111-124
陳介玄(1989)〈韋伯論西方音樂合理化〉收錄於
《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》,巨流。頁123-178

W04: 03/10 音樂的商業化:從宮廷貴族到市民階級
Elias, N.(2005)《莫札特》,第一部份〈對莫札特的社會學考察〉,
頁1-148
Attali, J.著,宋素鳳、翁桂堂譯(1995)《噪音:音樂的政治經濟學》,
時報。頁65-122


W05: 03/17 觀影與討論:阿瑪迪斯Amadeus (1984, 160min.)
Elias, N.(2005)《莫札特》,第二部份〈是凡人,也是天才藝術家〉,
頁149-183

W06: 03/24 音樂的工業化:從錄音生產到集體消費
Attali, J.(1995)《噪音:音樂的政治經濟學》,頁123-187
Frith, S. ed.(2005)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,商周。
-- Theberge, P.〈插電:科技與通俗音樂〉,頁17-32
-- Frith, S.,〈通俗音樂工業〉,頁50-67
-- Straw, W.〈音樂消費〉,頁69-84
-- Frith, S.〈流行樂〉,頁87-100

W07: 03/31 文化工業vs.文化消費:從批判到賦權(empowerment)
Adorno, T.W.著,李紀舍譯(1997)〈文化工業再探〉,
收錄於Alexander, J.C. & Seidman, S.編,吳潛誠編校《文化與社會》,
立緒。頁318-328
馬丁.傑(1992)《阿多諾》,桂冠。頁119-177
陳學明(1996)《文化工業》,揚智文化。頁71-101
Storey, J.著,張君玫譯(2002)《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》,巨流。頁203-234
Attali, J.(1995)《噪音:音樂的政治經濟學》,頁189-210
*參考選讀:Adorno, T.W. (1991) “On the Fetish Character in Music
and the Regression of Listening” in Adorno/Bernstein, J.M. (ed.)
The Culture Industry: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, Routledge. Pp.26-52

W08: 04/07 音樂與反文化:搖滾神話的建構和解構
Makower, J.著,Ricard譯(2003)《烏塔克口述歷史》,滾石文化。頁233-378
Bennett, A.著,孫憶南譯(2004)《流行音樂的文化》,書林。頁43-65
Keightley, K.〈重探搖滾〉,收錄於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。頁101-125
Padel, R.著,何穎怡譯(2006)《搖滾神話學:性、神祇、搖滾樂》,
商周。頁295-308

W09: 04/14 音樂與族群認同:從黑人藍調、爵士到搖滾
Guralnick, P.等編著,李佳純等譯(2004)《藍調百年之旅》,大塊。頁12-59
Shank, B. 〈從萊斯到冰塊:搖滾與流行樂中種族的面貌〉,收錄於
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。頁203-214
Padel, R.(2006)《搖滾神話學:性、神祇、搖滾樂》。頁155-257

W10: 04/21 音樂的全球在地化(glocalization):以嘻哈為例
Bennett, A.(2004)《流行音樂的文化》。頁131-150
Neate, P.著,何穎怡譯(2003)《嘻哈星球筆記》,商周。全本閱讀
*參考選讀:George, N著,何穎怡譯(2002)《嘻哈美國》,商周。
*參考選讀:莊景和(2006)《正統性的對戰: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》,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
W11: 04/28 音樂的性別展演:從厭女(misogyny)到跨性
Bayton, M. (2006) “Women Making Music: Some Material Constrains”
in Bennett, A., Shank, B. & Toynbee, J. (eds.)
The Popular Music Studies Reader. Routledge. Pp. 347-354
Cohen, S.〈通俗音樂、社會性別與性慾特質〉,收錄於
《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》,頁181-202
Susan, M.著,張馨濤譯(2003)《陰性終止: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》,
商周。頁254-282
George, N(2002)《嘻哈美國》。頁245-265
Padel, R.(2006)《搖滾神話學:性、神祇、搖滾樂》。頁309-397

W12: 05/05 音樂與身體政治:從藥物使用到電音銳舞
Bennett, A.(2004)《流行音樂的文化》。頁169-191
Shapiro, H.著,李佳純譯(2007)《等待藥頭:流行音樂與藥物的歷史》,
商周。頁135-210、309-335
Collin, M. & Godfrey, J.著,羅悅全譯(2003)《迷幻異域》,商周。
頁7-66、213-269

W13: 05/12 音樂與台灣社會發展:從日治到戰後
葉龍彥(2001)《台灣唱片思想起》,博揚。頁28-96
何東洪、張釗維(2000)〈戰後台灣『國語唱片工業』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
:一個徵兆性的考察〉,收錄於張苙雲編,《文化產業: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》
,遠流。頁149-224

W14: 05/19 觀影與討論:跳舞時代 (台灣,2003,110min.)
Jones, A.F.著,宋偉航譯(2004)《留聲中國: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》,
商務。頁33-110

W15: 05/26 期末團體報告

W16: 06/02 期末團體報告

W17: 06/09 期末團體報告

W18: 06/16 期末團體報告

個人小作業兩份、期末作品一份、
與團體期末書面報告之繳交最後期限:
2008/6/23(一)
 

課程目標
由此,這門課既不是專業的音樂學(musicology),也不是通識的音樂
欣賞教育(musical literacy education)。而是想要探討音樂的社會
生成(the social becoming of music)、音樂與時代變遷、音樂與自
我感知、音樂與社群互動、以及音樂與文化發展,等等議題。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